教师沟通的3大“雷区”,你踩了几个?
时间:2021/5/29  来源:文语作文名师院  作者:文语名师院

在教学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几个调皮捣蛋,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作为老师,我们也总是会忍不住“出手”,企图把他们拉回正轨。

 

但有时候,老师无心的一句话,对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的打击,不仅会让你们的师生关系变得疏远,甚至导致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那平时在和学生沟通时,有哪些话是一定要避免的“雷区”?

 

01

过分夸大成绩的重要性

 

无论是平时的小测,还是学校期中、期末大考,从根本上来说,目的都是检测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而提升的关键就是要纠错,所以犯错是必然的


如果一个学生次次都是满分,那么老师在鼓励夸赞他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帮助他取得更大的提升。各位老师也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更难的试卷或试题进行演练。


如果一个学生测试成绩不尽如人意,也一定不要指责他,怎么又没考好?”“这么简单地题都不会做?” 这些老师们习惯性的一句话对于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兴趣来说很可能一种极大的打击。从而导致他不愿意再去努力学习,陷入成绩下滑的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老师们一定要教会学生客观地看待成绩,积极面对成绩的变化,认可学生的努力,用鼓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没有努力,他们可能也很努力,也很想提升自己的成绩,只是暂时没找对方法,或者是学习动力还不够充足。老师们要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成长,努力帮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02

绝对的批评&抽象的赞赏

 

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老师会习惯性的使用用抽象化、绝对化的语言来评价学生的行为。比如:这道题怎么又做错了”“你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呀”“怎么又不交作业”......

 

当学生收到这些反馈后,久而久之他们会对自己形成一种刻板影响,觉得自己就是做不对某一类问题,或者就是不交作业的学生,陷入我总是……,总是……就是我”我应该……,如果做不到……我就是失败” 的自我认知。这些抽象化、绝对化的语言阻碍了学生改变的可能性,成为一个最终的标签。


所以,老师们一定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交流用语,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使用上述那些绝对化、抽象化的语言。

 

同样,在表扬学生的时候也要明确指出具体的事项,而不是含糊不清的或蜻蜓点水式的夸奖。在对话的过程中,要明确指出具体的点,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自己是被认可的,而不是被敷衍的、流于形式的。

 

比如,如果有一个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从60分提升到了70分,老师对他说你做得很棒” ,那么只能给他带来一时的成就感。但如果老师使用事实比较+未来改善方向+鼓励式语言”的方法,就会带来更大的自尊感提升。

 

“xxx同学,你前三次的测试成绩分别为60分、65分、68分,这这次成绩是70分,我看到了你一点一滴的进步,其中你已经改善了的地方有……我发现你还可以继续改善的地方有……

 

我相信你未来要是做到了……那么,你一定可以冲向更高的分数,因为你真的很有潜力,你真的是很棒!”

 

03

情绪化的语言

 

在面对学生的问题与不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使用温和的语气与他们交流。不然很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造成事与愿违的尴尬局面。

 

你这个行为太让我失望了”“我要被你气死了” ......这些以“我”为核心的情绪化语言,描述的是“我”的感受、“我”的心理,很容易触发对方产生同样的负面情绪,最终导致双方都掉入情绪陷阱,彼此攻击、指责、申辩、否认。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就是 “我本来都已经很差了,却还在苦苦地坚持,以为我努力一下还有一丝希望。结果老师也跑过来骂我很差,看来我确实没救了——老师都除了骂都没什么办法,那我还在这儿浪费时间干吗”

 

教学反馈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动力、改变学生的行为。所以老师们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尽量控住好自己的情绪,使用理性的语言、将关注点由“自我的情绪”转换到“对方的意图”

 

比如,当我们说:你让我太失望” 的时候其实是想让学生改正某种行为,那么这时候老师们可以直接对孩子提出要求:我希望之后你能够按时完成作业”或“我希望之后不写作业的情况不要再出现。”

 

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意图。比如昨天没有完成作业是有什么特殊情况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呢?”“今天收作业的时候,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如何避免类似情况发生呢?”“现在我们能够做出的改变是什么呢?”


通过这些引导性的发问逐渐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问题背后的动因、发现解决问题的抓手。这种理性的、提问式的反馈模式,更有利于双方形成合力、促成问题的解决。


声明:

本文来源于“校长不爱学习”。本平台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小编。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联系电话:15376762894。


Copyright @2019 文语作文名师成长研修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特许备案号:鲁ICP备05026008号-1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6.0以上版本的IE来访问本站 服务支持:18866299501 技术支持:13853216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