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都是简单的——于永正语文教学艺术管窥
时间:2021/6/19  来源:文语作文名师院  作者:文语名师院

于永正老师的课和他的文一样,好读,耐读,就像拉萨的天空,用水洗过一样的纯净。于老师的语文课,看起来简简单单,听起来轻轻松松,学起来却又扎扎实实。没有烦琐的分析,也没有花哨的媒体,删繁就简,返璞归真,呈现了天然去雕饰的简约之美。好课都是简单的,简单的背后,蕴含的是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艺术,以及他为人做事的品格。

平和的心态:做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往往给人如沐春风的舒适之感,那是情感的力量,而不仅仅是技术的作用。于老师说过:“教育没有纯方法、技巧的东西。方法、技巧的背后有一个‘情’字在做支撑。”这个情,就是爱。

有爱的语文课堂,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不再害怕犯错,才会异想天开,才会七嘴八舌,课堂才会精彩纷呈。有爱的语文课堂,学生才会喜欢老师,喜欢语文课。“做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是于老师的为师之道,也是他的语文教学之道,是他语文教学艺术的生命之根。正因如此,于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摸摸这个学生的头,拍拍那个学生的肩,举手投足之中充满了亲和力。

于永正老师上语文课,总是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哪怕课堂里无人举手发言,或者某个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错,他都能沉得住气、定得下心。这么淡定的心态,来自他对教学价值的理解。

在于老师看来,教学就是帮助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过程,这个转化的过程必定坎坎坷坷,不会是顺风顺水的。重要的是,学生经历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我们的课堂,往往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只有流程而无过程。要知道,教学是慢的艺术。有了这样的认识,才会调整好自己的教学心态,才会有教学定力,而定能生慧。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有的时候看起来不太像上课,就像是在游戏。的确,我们在于老师的很多经典课例中,都看到了他和学生的精彩表演。

《狐假虎威》的教学中,于老师一会儿演狐狸,一会儿演老虎,惟妙惟肖,逗得学生开怀大笑;作文课“黄鼠狼给鸡拜年”中,于老师腰里围着裙子,头上裹着头巾,拎着一个竹篮,演起老母鸡来活灵活现。最让人叫绝的是在《爱如茉莉》的教学中,和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一段母女的对话。七十多岁的于老师居然扮演文中的女儿,将女孩子情窦初开时的羞涩、天真表演得淋漓尽致。

课堂上的于老师童心未泯,有时就是一个孩子,而不像一个老师。正是这颗童心,才让于老师的语文课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田。扪心自问,我们的语文课为何总和学生隔着一层窗户纸?原因在于我们太像老师了,上课太像上课了,总端着个架子,放不下这个架子,就捅不破这层纸。

于老师不止一次地告诫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在他交给学生的名片上,写着六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严格、认真、耐心。这,或许就是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之所以让学生喜欢的秘密吧!

看家的本领: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

好课总是教而无痕的,让你感觉不到是在受教。一堂好课,可以折射出一个老师的语文修养和看家本领。于永正老师说,语文老师要把自己修炼成一本语文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于永正老师这本“语文书”的“封面”——一看就像个语文教师,举止稳重、言谈优雅,还有着淡淡的书卷气;翻开“封面”,看到他的“第二张脸”——一手好字;“书”里还有他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朗读以及行云流水、文质兼美的范文。于老师还说,这本“书”里,还应该有故事,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能为学生留下一个可感、可学、可敬、可爱的“人”字。有了这样一本“书”,有了这样的看家本领,才能演绎出一节节精彩的语文课。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总能教得深入浅出,给人举重若轻的洒脱之感。他教古诗《草》中的“一岁一枯荣”,没有采用直译法以词解词,而是借用了绘画,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了一年四季小草的样子,引导学生边看边说小草的变化;而后让学生将“枯”“荣”分别写在对应的图下,“一岁一枯荣”的意思不言自明:一年当中,小草茂盛一次,干枯一次。

没有机械的解释,没有抽象的说教,只几笔简笔画,便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看似随意,实则独具匠心。深入不易,浅出更难。唯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才能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找到教学的出发点,找到学习的切入口。想学生所想,才能把课上到学生的心坎上。没有这样的本领,怎能让教学举重若轻?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总能教出恍然大悟,给人拨云见日的通透之感。他在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请学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林冲的为人,并且写在自己的手心里,看看和老师写的是否一样。学生分别写了谦、礼、忍、让等,他都给予肯定,最后亮出了自己手心上的字:让。而后,他引导学生一边读林冲的非常之处,一边体会“让”的不同含义:“起身让座”是“礼让”、“不敢不敢”是“退让”、“请教了”是“谦让”、“抡棒一扫”是“宽让”。

在这种近乎游戏的品读中,学生兴味盎然,潜心会文,每个词语都给学生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又留下了语言的理解能力。这源于于老师对教材文本深刻而准确的解读与把握。一般人只看到一个“忍”字,而于老师却读到了一个“让”字;而“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林冲高于他人之处。教师站得高,学生才能在教师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教师想得深,学生才能在教师的视野中看得更透。一个语文老师,没有这样的解读本领,没有这样的语文悟性,怎能培育学生的灵性呢?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总能教出喜出望外,给人意想不到的惊奇之感。他教学生用“安安静静”造句,并不按照套路,而是先出示一幅图(两个小朋友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让学生用上“安安静静”看图说话;而后给学生讲故事:“孙悟空生来爱动、坐不住。有一天,唐僧叫孙悟空坐下来念经。猪八戒一听,在唐僧旁边说了一句话,里面有‘安安静静’这个词。想一想,猪八戒会说什么?”谁也不曾想到,“安安静静”居然出现在这个地方,这个设计让人拍案叫绝。果然,学生略一沉思,纷纷发言:

生:师父,你让猴哥安安静静地念经那是不可能的。

生:师父,我从没见过猴哥安安静静地念过经。

生:师父,猴哥的屁股坐不住,他怎么能安安静静地念经呢?

师:猪八戒就是这么说的。谁能把刚才的小故事连起来讲一讲?

生:有一天,孙悟空犯了错误,唐僧叫他坐下来念经。猪八戒一听,笑了。他对唐僧说:“师父,猴哥的屁股坐不住,他怎么能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念经呢?”

好课总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妙设计,把“安安静静”的造句训练藏在一个故事里,设置了一个故事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用活了词语,而且促进了言语能力的发展,从说一句话到说一段话,从遣词造句到叙述事件,激发了学生的言语创造力。一个语文老师,没有这样的设计本领,没有这样的教学创意,又怎能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呢?

现场的妙对: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

在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似乎变了个人。不爱说话的,一开口便滔滔不绝,甚至语出惊人;朗读磕磕巴巴的,一经于老师调教,便伶伶俐俐、有模有样;作文干巴巴的,在于老师的点拨下,便文思泉涌、下笔有神。

师生的一问一答、一对一和之中,究竟藏着怎样的教学秘密呢?细细推敲那些经典的课例,我们不难发现,于老师的话语中,无论是点拨还是引导,无论是提问还是讲解,无不伴随着充满期待的激励。

的确,教育是师生合作才能完成的事业,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单打独斗,好课是教与学交互生成的。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如果说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那么,它的第二个名字便叫‘激励’。”

发现亮点。我们习惯于盯着学生的缺点,总觉得他们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但是在于永正老师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优点,课堂上总能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亮点。

比如:“你写的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你朗读得真好!准确、流利,一点错误都没有。”“你居然会正确地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

这些激励的话语,不是空泛的“你真棒、你真好”,而是具体指向某一个实际的行为表现,让学生看得到自己的亮点,看得到自己的进步。对于语文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学生往往是无意识的,学和不学似乎一个样,而一旦被老师点亮,学生便会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体会。让学生认识自己,是最好的教育。

点燃希望。好的教育,永远给人以希望,而不是失望,更不是绝望。记得一堂语文课上,于老师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那个学生一连读了九遍都没有读正确,急得直掉眼泪。于老师拍了拍他的肩,对全班同学说:“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只要不放弃,就一定会出现奇迹!读九遍不行,就读十遍,十遍不行,还有十一遍!”最终,这个学生读对了、读好了。教学的奇迹,就在教师的期待与鼓励下诞生了。

在于老师的作文课上,他从不吝啬分数,只要学生有一个亮点,他就加分,100分、150分,甚至200分、260分。寻常的阿拉伯数字,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成了点燃孩子学习的火把,照亮了他们努力的方向。

巧用幽默。在于永正老师的眼里,学生只有差异,而没有差生;差异就是教学的资源,善加利用,便能转化为激励学生的契机。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中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但是,一位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洪亮,中气十足,丝毫没有体现杂草有气无力的语气和语调。于老师笑着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对着那个学生做了个喷洒的动作,模仿喷雾器“呲呲”的声音。全班同学哈哈大笑,那个学生心领神会,再次朗读时便耷拉着脑袋,读出了有气无力的样子。这样的课堂妙对,实在是一种幽默的艺术。

于永正教学思想艺术评析学生在笑声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幽默,可以营造出一种积极而热烈的教学氛围,对师生双方都有激励作用,可以产生共振效应,师生都能在幽默的氛围中超水平发挥。

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常看常新,越嚼越有滋味。于老师的课,有意思,有意义,更有意境。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浸润了于老师对学生、对语文、对教学深沉而执着的热爱,折射出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高远的人生境界。做人当如于永正,上课当学于永正。是师非师,是课非课,于永正老师所追求的,当在“似与非似之间”。这,就叫艺术。

 

声明:

本文来源于“源创图书”,作者薛法根。本平台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小编。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联系电话:15376762894。


Copyright @2019 文语作文名师成长研修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特许备案号:鲁ICP备05026008号-1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的屏幕分辨率和6.0以上版本的IE来访问本站 服务支持:18866299501 技术支持:13853216919